:::

  音樂

»1904-1905春_上海滬學會時期

»1906-1911.3_留日時期

»1911.3-1918_歸國任教時期

»1918-194_出家時期

 

李叔同的音樂才華,包括作詞、作曲、演奏等方面。其在音樂方面的成就有:(1)擅長以西洋民謠曲風填上富有人生意味的詞意;(2)率先以五線譜作詞、作曲;(3)提昇音樂教育等等。

李叔同年少時期,即具備了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的基礎。童年時,家中就有鋼琴,其學琴的時間,應是從此時開始;並也喜歡戲曲藝術,因此中西藝術的交流,早就在他年少的心靈中心領神會。出家後,除了書法之外,就極少創作其他的藝術項目,但他的音樂實力與成就,並不因疏離而轉弱,如其作曲、太虛大師作詞的〈三寶歌〉,即甚享美譽,流傳至今。

李叔同的音樂成就,除了早年天津時期缺乏史料外,確切的活動約可分為四期:(1)上海滬學會時期;(2)留日時期;(3)歸國任教時期;(4)出家時期。李叔同在不同階段的音樂生命中,以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的精神,致力於淨化社會人心,而這樣的精神,正好為其日後的修行所延續。以下簡述此四期的活動概況。

 

1904-1905春_上海滬學會時期

1904年,二十五歲的李叔同,在上海與思想先進的友人們共組滬學會,積極地投入社會教育工作。而為提升積弱不振的民族士氣,曾改編老六板並配詞成〈祖國歌〉一首,傳遍大街小巷,是早期提倡民族音樂的先聲之一。1905年,又編印《國學唱歌集》,藉古諷今,歌詞取材自《詩經》、《離騷》、唐宋詩詞和崑曲等。同年,於母親的追悼會上,自彈鋼琴、唱悼歌,首倡莊嚴、素樸的喪禮改革。故李叔同赴日留學之前,即已兼備中西音樂的認識與才華。

 

1906-1911.3_留日時期

李叔同留學日本,前後約六年,而與音樂有關的活動,主要是1906年春,在東京創辦了中國第一份音樂雜誌──《音樂小雜誌》。同年秋天,李叔同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,但仍利用課餘時間,從上真行勇學習音樂。而受東京《國民新聞》記者專訪時,即談到他正在學習小提琴。

《音樂小雜誌》的封面設計、題字、插圖、撰文、版面設計與文章的選登等,均由李叔同一人負責。封面中間,編排了兩行法國國歌〈馬賽進行曲〉的五線譜,並搭配一株紅色罌粟花,與淡藍色的封面底色形成對比的美感。〈馬賽進行曲〉為軍人出身的作曲家魯日‧德里爾(Rouget de Lisle,1760-1836)作於1792年,曲風激昂、振奮,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最受歡迎的樂曲,因鼓舞法國人民追求自由、平等的精神,故之後被選為法國國歌。李叔同選擇此曲作為封面的用意,應也在此。

而對於罌粟花的表現意義,西楨偉認為,這是流行於西歐十九世紀末的花卉題材,明治時期的日本詩歌及美術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,但罌粟花對於清末的中國來說,是一種讓人萎靡不振的毒藥,因此,李叔同所畫的罌粟花,其用意應是為了喚醒沈睡已久的人民,不應繼續沈淪其中罷!

1906年春天,李叔同在日本東京主編發行的《音樂小雜誌》。

 

1911.3-1918_歸國任教時期

李叔同1911年歸國後至1918年出家前,先後於天津、上海、杭州、南京等地任圖畫、音樂教師,當時的課程規劃,「圖畫與音樂」是一個科目,因此教師本身需要兼備這兩項才能。而雖以西洋音樂教學為主,但時有雅興撩撥古琴。

1912年至1918年間,任職浙江一師時,即首先倡導西洋音樂的五線譜教學;並曾大力為學生的練琴設備,向校方提出一人一架風琴的要求。1913年夏,李叔同作三部合唱曲〈春游〉,並撰〈西洋樂器種類概說〉,刊於《白陽》雜誌。而作於1915年左右的〈早秋〉、〈悲秋〉、〈送別〉、〈憶兒時〉、〈月夜〉、〈秋夜〉等歌詞,也大都在他所選的西洋民謠或古典名曲下,套譜成為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歌了。

 

1918-194_出家時期

李叔同出家後的音樂作品並不多。以作詞為主者,如1931年,於白湖金仙寺所撰的《清涼歌集》,包含了〈清涼〉、〈山色〉、〈花香〉、〈世夢〉、〈觀心〉等五首,並請芝峰法師代撰歌註,俞紱堂、潘伯英、徐希一、唐學詠、劉質平作曲。作曲方面,僅1929年,太虛大師作詞,弘一大師作曲的〈三寶歌〉一首。而同為弘一大師作詞、作曲者,是1937年的〈廈門第一屆運動會歌〉。

前上海音樂學院院長錢仁康教授,是李叔同的再傳學生,其將李叔同所作的歌詞內容分為三類:(1)愛國歌曲:如〈祖國歌〉、〈我的國〉、《國學唱歌集》;(2)抒情歌曲:如〈幽居〉、〈幽人〉、〈春遊〉、〈早秋〉、〈西湖〉、〈送別〉、〈憶兒時〉、〈夢〉;(3)哲理歌曲:如〈落花〉、〈悲歌〉、〈月〉、〈晚鐘〉等,並對李叔同的音樂創作,提出分析與見解:

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歌詞不僅聲情並茂、寓於韻味,而且和曲調配合得十分妥貼。他喜歡選用西方曲調填詞,所選曲調有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和德國作曲家韋伯的歌劇選曲,英國作曲家馬肯齊和胡拉的合唱曲,美國作曲家福斯特、奧德威、海斯、達克雷等人的藝人歌曲和通俗歌曲,美國作曲家梅森、訴布拉德布里、馬蘭、哈特等人的讚美詩,德國作曲家寇肯創作的民俗歌曲。……無形中把外國音樂介紹到中國,……他自己作曲的〈早秋〉、〈春游〉(三部合唱)、〈送別〉等歌,曲調流利,優美動聽,是我國第一批用西洋作曲法寫作的歌曲。

錢仁康的分析,讓我們了解到李叔同配詞的樂曲源頭及其西樂的涵養,應是一連串的充實與學習的成果。倘若連結其情境與背景的話,則可以更加肯定,其少年時,就已在鋼琴鍵盤上,來回下過苦功了,並也聽過由傳教士傳來中國的西洋音樂;遷居上海後,認識西方音樂的機會,應是更為提高;而留學日本時,正是日本引進歐美音樂教育制度,首批開花結果的時期,如作曲家瀧廉太郎(Taki Rentaro,1879-1903)創作的學堂樂歌《花》(1900)及《荒城之月》(1901),必是李叔同當時耳熟能詳的。然!青春早逝的天才瀧廉太郎,或許也讓從小自信無壽徵的李叔同有所感懷罷。

馬一浮為《清涼歌集》題字 晚年的國學大師馬一浮